0°

关于ChatGPT的五大谎言要看清

  中新网4月8日电 (中新财经 彭婧如)从全球爆火到被多国“围堵”,ChatGPT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。据外媒报道,近日,德国联邦数据保护专员乌尔里希·凯尔伯(Ulrich Kelber)表示,德国可能会追随意大利的脚步,因数据安全问题“封杀”ChatGPT。

  意大利率先出手,欧洲多国跟进

  当地时间3月31日,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宣布,从即日起禁止使用ChatGPT,限制ChatGPT的开发公司OpenAI处理意大利用户信息,并开始立案调查。

  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认为,3月20日,ChatGPT平台出现了用户对话数据和付款服务支付信息丢失情况。该平台没有就收集处理用户信息进行告知,缺乏大量收集和存储个人信息的法律依据。

  该机构还表示,尽管OpenAI的条款声称ChatGPT服务面向13岁以上的用户,但平台缺乏能够验证用户年龄的机制。

  OpenAI网站截图。

  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要求OpenAI公司必须在20天内回应该机构的关切,否则将被处以最高2000万欧元或公司全球年营业额4%的罚款。

  意大利开出对ChatGPT的首张“禁令”后,不少国家开始考虑追随意大利,“围堵”ChatGPT。

  据加拿大隐私专员办公室(Office of the Privacy Commissioner,OPC)官网4日消息,OPC宣布将对ChatGPT背后的公司OpenAI展开调查,涉及“OpenAI未经同意收集、使用和披露个人信息”的指控。

  此外,法国和爱尔兰的隐私监管机构已联系意大利监管机构,以了解更多有关禁令的依据。爱尔兰数据保护机构(DPC)的一位发言人称:“我们正与意大利监管机构跟进情况,将与欧盟数据保护机构共同协调此事。”

  ChatGPT自辩:禁用不一定是最优解

  对于欧洲多国的反应,中新财经在询问ChatGPT的意见时,它给出了自己的态度:德国、意大利等国家考虑禁用ChatGPT等AI技术,反映了这些国家的担忧和关注,但禁用ChatGPT等AI技术不一定是最优解。

  与ChatGPT的对话截图。

  在应对措施方面,ChatGPT的答案显示,将认真对待,并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积极沟通,全力配合各方开展相关的调查和处理,同时努力提高技术的安全性和合规性,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。

  与CatGPT的对话截图。

  这与其开发公司OpenAI的态度不谋而合。当地时间4月6日,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官网发布消息称,OpenAI与该机构于5日晚举行会议,OpenAI表示愿意与意大利数据保护局进行合作,以解决其对数据安全的担忧。

  OpenAI表示,相信公司符合个人数据保护法律,但也愿意与该机构进行合作。除了加强个人数据使用的透明度,OpenAI还将增强数据主体权利行使机制以及对儿童的保护措施,并承诺在6日之前向意大利当局提供一份文件,在其中说明将采取的措施。

  意大利数据保护局表示,将评估其此前的建议措施,包括针对OpenAI发布的命令。该机构强调,这次会议的目的并不是阻碍人工智能和技术创新的发展,并重申了遵守保护意大利和欧洲个人数据法规的重要性。

  “ChatGPT们”的成长困境

  “数据隐私安全

  最近,ChatGPT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网红了,能够编辑文本、生成图像、编写代码,甚至帮写作业、写论文……一夜之间,ChatGPT成了全世界网友讨论的焦点,各企业和资本也都在火速布局,连开发方OpenAI的CEO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成功。2022年11月30日上线,短短两个月就获得1亿月度活跃用户,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面向消费者的应用,可谓一战封神。

  前有阿尔法狗对专业棋手进行“碾压”,后有ChatGPT横空出世,人工智能再度引发人们密切关注。目前关于ChatGPT的真假消息满天飞,今天上游新闻就带大家来看看,与它有关的五大不实谎言。

  谎言:ChatGPT会抢人饭碗

  真相:人的创造性无可替代

  ChatGPT无疑是当下最火的技术,随之而来的,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话题也再次传开。目前,一大批ChatGPT将替代的职业被罗列出来,有专家研究后认为,未来媒体工作者、法律行业工作者、会计师、客服、教师、作家、律师助理、市场研究分析师、程序员等等岗位,都会被ChatGPT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取代。于是,有网友不禁陷入焦虑:ChatGPT真的会抢走人的饭碗吗?

  对此,专家的回答是否定的。

  有分析认为,由于ChatGPT的知识都来源过去的数据(它的数据库只更新到2021年),这使得它并不具备创新能力,且给出的各类答案也比较通用,不具备独到见解。“它的知识都来自它的资料。书本的、互联网的以及和它对话过的一些信息。”西南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讲师黄鹂认为,这样的运行机制,就决定了人类的创造性仍然是AI不可取代的。

  “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看成取代或不取代。”电子科技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周强说,“它能替代我们的一部分工作,让我们解放出来去做一些更新的它不能做的工作,这其实是人和技术的相互促进。”

 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智能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石宇也有类似观点。他认为:“科技的发展能提高人的生产效率,可以替代人的简单重复性劳动,但不会严重到抢人饭碗。”他说,科技的发展会促进新的职业产生,为人们提供新的“饭碗”。人类和人工智能将共存和协作,而不是相互替代。

  谎言:写出靠谱作业论文及代码

  真相:真实和准确还需人工审核

  传说中,ChatGPT不仅能聊天,还能参加考试、做作业、写论文、作诗、写剧本,甚至写代码。它写出的这些东西真的靠谱吗?真正深度接触过后,有人提出,ChatGPT说的话并不靠谱,甚至只是在“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”,存在不少局限。

  在使用层面,中国民生银行成都分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助理龚亮认为,在使用ChatGPT的过程中,需要更谨慎。“它的回答不一定正确,更多时候是看起来正确。而这种看起来正确的回答,在很多领域是不能直接使用的,比如医疗健康、投资理财、市场行情等。”他表示,某些领域可能涉及监管或行业自律,如ChatGPT及类似技术不加以规范,可能会带来一定麻烦。

  研究者有同样的担心。据《纽约时报》2月8日报道,美国新闻可信度评估与研究机构(NewsGuard)对ChatGPT进行了测试,研究人员发现,该软件能在几秒钟内改编信息,产生大量看上起“令人信服”却无信源的内容。他们表示,目前没有任何可行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。

  “ChatGPT作为一个语言模型,它对于人类自然语言的理解和处理已经游刃有余。不过,它的开发重心是在语言的流畅性上,怎么更好理解人的语言,更好地和人交流,让‘聊天’变得更好玩、有趣,而不是在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上。”中科院研究员、中科弘拓首席技术官周祥东认为,对于ChatGPT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问题,可能还需要人来审核。

  谎言:使用产品要收费

  真相:目前对公众免费

  目前,ChatGPT提供面向公众的是免费服务,不过它的开发商OpenAI计划未来通过该服务获利。2月2日,OpenAI官方账号宣布其会员服务即将到来,每月付费20美元(约合人民币134元)。目前,已公布的ChatGPT Plus服务特权包括“高峰时期正常访问”“更快的响应速度”“优先获取新功能”。

  但是在OpenAI付费运营之前,国内已有不少号称与ChatGPT有关联的产品已经开始收费了,他们的服务方式大多是先免费试用,一旦免费次数用尽就开始收取费用。

  “ChatGPT在线”给出的付费选择。图片来源:网络

  以“ChatGPT在线”为例,它为用户提供4次免费对话额度,之后继续使用需充值,充值额度分别为9.99元/20次(三个月有效)、99.99元/1300次(半年有效)、199.99元/3000次(一年有效)、999.99元/无限次(一年内有效)。另一款类似的服务“GPT深蓝”也显示有199元月度会员、399元季度会员、999元年度会员的ChatVIP充值机制,页面甚至还有“加入代理赚钱”的选项。

  微信公众号“GPT答答”简介显示:“后端接入ChatGPT开放窗口,仅限尝鲜(每天5次体验)” 。这一公众号的技术接口功能由武汉夜莺科技有限公司提供,于2022年12月10号改名为“Chat答答”,后又更名为“GPT答答”。记者点进聊天窗口后根据提示发送“GPT”,公众号自动回复:“恭喜获得5次体验次数……每天体验次数有限!”

  微信公众号“华辰pro”的认证主体为滁州华辰广告传媒有限公司。点进公众号提供的功能“ChatGPT”后,其提供了健康助手、翻译助手以及面试官等类型机器人选项,聊天框中的头像则使用了ChatGPT的图标,只是颜色有所变化。在个人主页,可以选择“开通会员畅享无限对话”,包括月度会员、季度会员和年度会员三种类型,对应的价格分别为199元、399元、9999元。

  谎言:众多产品与ChatGPT关联

  真相:山寨版涉嫌商标名称侵权

  在微信平台,随手点开微信搜索框搜索“ChatGPT”“AI”等关键词,就可以发现一系列名称与ChatGPT“沾亲带故”的产品,并以ChatGPT的官方图标为头像。这些账号中,有不少注册时间都是在ChatGPT“出圈”的今年。

  在微信上,“ChatGPT在线”的自我介绍是“ChatGPT中文版,高级智能AI聊天、AI写作工具”。运营商为上海熵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。天眼查APP显示,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1月,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。

  微信曾经可以搜出很多名称看上去与ChatGPT有关联的小程序产品。图片来源:网络

  最新信息显示,“ChatGPT在线”已经更名为“AI对话|智能写作问答”,但依旧可以看到在公众号提供相关服务,公众号的头像删除了ChatGPT的官方图标,不过从该公众号上添加的客服名称依旧是“ChatGPT在线客服”。

  另一个名为“OpenAI人工智能ChatGPT”的公众号显示,其所属公司为贵州星力量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。天眼查APP显示,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,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。“OpenAI人工智能ChatGPT”这个名称目前也已经改了,经查询为“未命名公众号”。

  不过,在发稿前记者再次在微信中搜索,名字里带有“ChatGPT”的公众号已几乎没有,一些公众号已改名。

  必须知道的是,目前ChatGPT的开发者、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并没有在中国大陆提供有关ChatGPT的服务,也没有相应的公司运营。

  对于使用OpenAI、ChatGPT的名称、商标等行为,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储江表示,此类产品在网络上的活动涉及一系列法律问题,存在违反商标法、反不正当竞争法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、网络安全法甚至刑法相关规定的可能。储江称,ChatGPT是由OpenAI推出的产品,由OpenAI享有其一切的财产性权益,这其中就包括作为产品/服务来源标识的“ChatGPT”名称。

和技术发展之间是个动态博弈过程,两者难以做到真正的平衡,而是在互相拉扯中实现螺旋式逐渐进步。”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媒体表示。

  据路透社3月28日报道,特斯拉首席执行官、推特“掌门”埃隆·马斯克与一众人工智能专家和行业高管在一封公开信中,呼吁暂停训练比OpenAI新推出的GPT-4模型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至少6个月,理由是它们对社会和人类构成潜在风险。

 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谈及此事时表示,AI的快速发展的确会带来失业、隐私侵犯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,但它更多是在提升效率、提升医疗能力、改善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  杜兰同时表示,人工智能训练很难停止,因为不同国家、公司、实验室等都会去争夺领先位置,所以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和执行可能会面临挑战。

  欧盟委员会曾于2021年提出《欧盟人工智能法案》,目的是保护公民在新兴技术下的数据、隐私安全。

  目前,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发布不少相关标准。2019年6月,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了《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——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》,提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动指南。

  4月4日,科技部官网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对《科技伦理审查办法(试行)》意见的公告。其中提出,从事生命科学、医学、人工智能等科技活动的单位,研究内容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,应设立科技伦理(审查)委员会。

「点点赞赏,手留余香」

    还没有人赞赏,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!
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
    所有的伟大,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!
欢迎您,新朋友,感谢参与互动!欢迎您 {{author}},您在本站有{{commentsCount}}条评论